《论语》详解第六十二课:子曰: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
子曰: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对曰:“然,非与?”曰:“非也!予一以贯之。”
杨伯峻:孔子道:“赐!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?”子贡答道:“对呀,难道不是这样吗?”孔子道:“不是的,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。”
钱穆:先生说:“赐呀!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?”子贡对道:“是呀。(随又说)不是吗?”先生说:“不是的。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。”
李泽厚:孔子说:“子贡,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的人吗?”子贡回答说:“对。不是这样吗?”孔子说:“不对。我是用一个基本看法来贯串它们。”
详解:本章字面意思很简单,但所有的解释,都把孔子的“一以贯之”当成用一种思想、一种观念、一种看法、一种逻辑、一个上帝、一种主义为基础的子贡类的“一而贯之”。当然,这种观念很常识,人,从最原始的对自然神秘的崇拜,把自然、天、神秘力量当“一”,到巫教类的,把人与自然、上帝、天之间某种灵魂类的沟通、神秘的感应为“一”,再到所谓的理、道、梵、绝对精神、自然规律、科学知识、资本力量、拜物教等等为“一”,人如浮萍,总要寻“一”为依靠,甚至要弄一个所谓的“人”出来,人道主义一番,其实都如喝鹿趁阳焰,自渎闹剧一场。
“一以贯之”,可一者,必是“不患”者,对于现实中的人,最基础的、最前提性的、最可“一”的,就是当下的现实本身,一切离开当下现实的,都非一。如前所说,《论语》的关键在承担,承担什么?就是承担这当下的现实,必须首先承担这当下的现实,才可能有改造、超越。“闻见学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就是“一以贯之”的另一种说法,直下承担,才可能“闻见学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才可能“一以贯之”,否则就只能继续制造些名言的垃圾来延续自欺欺人的把戏。
“之”,没有具体所指,可以泛指一切当下现实中一切的东西,可以是具体现象,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理论,可以包括现实人生中一切可以被“识”的东西。多学并不能识之,如果不能当下承担,所谓的多学,不过是名言游戏。孔子所认为的“学”,都是以对现实的直下承担为前提的,也就是以“一以贯之”为前提的。
缠中说禅白话直译
子曰: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对曰:“然,非与?”曰:“非也!予一以贯之。”
孔子问:“子贡啊,你把我当成不断学习从而了解现实当下的人吗?”子贡回答:“对,不是这样吗?”孔子说:“不是啊,我只是直下承担当下现实而贯通它。”
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子出。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杨伯峻:孔子说:“参呀!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。”曾子说:“是。”孔子走出去以后,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曾子道:“他老人家的学说,只是忠和恕罢了。”
钱穆:先生说:“我平日所讲的道,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。”曾子应道:“唯。”先生出去了,在座同学问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呀?”曾子说:“先生之道,只忠恕二字便完了。”
李泽厚:孔子说:“曾参呀,我的思想行为是贯通一致的。”曾子说:“是。”孔子走出后,其他学生问:“什么意思?”曾子说:“老师所讲求的,不过是忠和恕罢了。”
详解:关于孔子的“一以贯之”,两千多年来争论不休。最常见的,就是先假设一所谓“仁”道,人人本于心,从而因我心而贯通万人之心,进而万世人之心。这假设的荒谬性,根本不值得反驳。如果这假设成立,那么,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在被扒皮拆骨时一定感应到希特勒一人的快感、仁慈,从而被扒皮拆骨还高潮不断;南京大屠杀的时候,无论杀者、被杀者还是观看者、评论者都一起快感不断,所以万世以后汉奸都可以长盛不衰了。这里,千万别用谁谁谁不是人的逻辑来搪塞,老话说的好,“一种米养百样人”,都是人,只是在“人不知”社会的当下现实中,这人和人不是一样的人。这不是什么上帝、先验的逻辑,而是当下现实的现实逻辑所决定的,在这点上,孔子和马克思是一致的。
但孔子的学生们,总是自作聪明,本章的主角曾参,孔子死时才29岁,来了一句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”,为祸神州2000多年。本章字面意思很简单,但其中情节,却与下面神会的故事类似。
曾参是孔子的关门弟子,神会也可以算是惠能的关门弟子,但这两个关门弟子,其实都没入门。一天惠能问:“吾有一物,无头无尾,无名无字,无背无面,诸人还识否?”这就如同孔子说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”,这里也同样有一个潜台词“还识否?”神会就抢着回答惠能:“是诸佛之本源,神会之佛性。”这就如同曾参说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孔子后面说什么,《论语》里没记载,但在《六祖坛经》里,惠能对神会的回答有如下回应:“向汝道无名无字,汝便唤作本源佛性,汝向去有把茆盖头,也只成个知解宗徒!”这回应完全可以同样给曾参:“向汝道吾道一以贯之,汝便唤作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,汝向去有把茆盖头,也只成个知解宗徒!”
曾参,也就是一知解宗徒,神会和曾参这两个知解宗徒,在历史上却有相同的一点,就是都成了把本门“发扬广大”的人,神会扫荡北宗使得惠能的南宗一脉大显,而曾参,后来成了曾子,成了孔子门人里实际上影响最大的一个。曾参比神会为祸更深的是,当时禅宗大德辈出,神会这门都没找着的一脉很快就断灭了,而孔子门下,真得孔子之髓的颜回比孔子还早死,后继无人,结果就给曾参这知解宗徒搞出大名堂,2000年来对中国有着最大影响的儒家,其实就是曾家一脉,其门派出了子思,再下传孟子,四书中,除了《论语》,另外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,三本都出自曾参门下,由此就知道,中国这两千多年的正统儒家究竟都是些什么货色了。
缠中说禅白话直译
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子出。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孔子说:“曾参啊!我“闻见学行”圣人之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参说:“是。”孔子出去。孔子的其他弟子问:““一以贯之”是什么意思?”曾参回答:“老师的道理,只是“尽已之心以待人,推己之心以及人”罢了。”
发表评论